热映的电影《明月几时有》
乱世的生死救援中依然不乏浪漫
不仅有“明月几时有”
茅盾的一篇散文中的名句
更让周迅饰演的“方姑”反复诵读
俨然成了她的精神寄托
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?
黄昏
/ 茅盾
海是深绿色的,说不上光滑: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,数不清有多少,喊着口令“一,二——一”似的,朝喇叭口的海塘来了。挤到沙滩边,啵澌!——队伍解散,随着忿怒的白沫。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。
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,翅膀扑着波浪——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。
风在掌号。冲锋号!小波浪跳跃着,每一个象个大眼睛,闪着金光。满海全是金眼睛,全在跳跃。海塘下空隆空隆地腾起了喊杀。
而这些海的跳跃着的金眼睛重重叠叠一排接一排,一排怒似一排,一排比一排浓溢着血色的赤,连到天边,成为绀金色的一抹。这上头,半轮火红的夕阳!
半边天烧红了,重甸甸地压在夕阳的光头上。
愤怒地挣扎的夕阳似乎在说:
——哦,哦!我已经尽了今天的历史的使命。我已经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!现在,现在,是我的休息时间到了,是我的死期到了!哦,哦!却也是我的新生期快开始了!明天,从海的那一头,我将威武地升起来,给你们光明,给你们温暖,给你们快乐!
呼——呼——风带着永远不会死的太阳的宣言到全世界。高的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,汪洋的太平洋,阴郁的古老的小村落,银的白光冻凝了的都市,——一切,一切,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!
两点三点白鸥划破了渐变为赭色的天空。
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。
象忽然熔化了似的,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。
远处有悲壮的笳声。
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。
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,忽然又回来了;这回是打着鼓似的:勃仑仑,勃仑仑!不,不单是风,有雷!风挟着雷声!
海又动荡,波浪跳起来,轰!轰!
在夜的海上,大风雨来了!
注:虚线框内为片中“方姑”(周迅饰)朗读的内容
茅盾的《黄昏》
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黄昏时大海的斑斓色彩
寄寓着作者盼望光明
以战斗的姿态迎接光明的到来
在时代的暴风雨将来的时刻
如海燕一般
成为“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”的情怀
和这部电影展现的
香港沦陷下平凡人抗争的主题非常契合
在片中一再引用
可谓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
茅盾
简介
茅盾(1896年7月4日—1981年3月27日),原名沈德鸿,字雁冰,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、文学评论家、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。茅盾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,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,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,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,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、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。代表作有小说《子夜》、《春蚕》和文学评论《夜读偶记》。
文字/编辑:冷冷的夏
图片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